中医药文化特色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发布日期:2021-03-26 11:15:07 浏览次数:
1发展型资助与中医药院校相融合的必要性
1.1发展型资助是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型资助应运而生。发展型资助是对保障型资助的升级和优化,经济功能仍然是发展型资助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聚焦学生的发展性需求,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这是资助工作的新里程碑,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学生管理日常工作,更成为育人手段,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中医药文化与资助育人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仁”“和”“精”“诚”这四个方面,具体主要表现为“医乃仁术”“医患和谐”“医术精专”“诚实守信”,这是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发展性资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仅给予经济帮扶,更要扶智和扶志,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在中医药院校具体表现为要注重精湛技艺的提升和高尚医德的培育。
1.3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型资助具有一致的职业道德诉求
我国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为“精”“诚”,这两个方面集中概括了医者的职业道德诉求,“精湛的医术”是对能力的要求,“诚笃端方”人格修养的境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发展性资助题中之意就蕴含着对受助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培育。[2]
1.4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型资助具有相契合的方法
师承是中医医学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师者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知识,塑造人格品性,培养职业道德,使学生真正成为“善艺仁心”的良医。师承不仅是授受精湛的医术,更伴生了高尚德性的濡染。中医药文化教育中的师承,实质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技艺到品德,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资助育人中榜样教育是最常用的传统方法,榜样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为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榜样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2高等中医院校资助育人困境表现
2.1贫困大学生身份认定不够科学化、精准化
当前,多数高校仍然存在精准识别的现实困难,在S高等中医药大学也依然存在。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要全面、真实采集到学生家庭经济信息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困难重重,使得精准认定是多年来制约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建立科学的、动态的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数据库亟待解决。
2.2资助育人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得还不充分
“重资助,轻育人”是部分高校存在的现象,高校资助工作被定位为一般性学生工作,其育人内涵还尚未完全被发掘。[3]一些辅导员认为资助育人工作是分管资助工作辅导员的事,没有将资助作为育人手段,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忽视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2.3资助育人具有普遍意义,没有与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相联系
中医药人才培养不仅有着一般意义上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还有着强烈的职业素质规约,中医药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秉持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S高等中医药院校资助工作做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成果与中医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医学生的特点联系还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将中医药文化资源与资助工作相结合,亟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究中医药院校资助育人模式,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3构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三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以S高等中医药大学为例
资助育人工作中,紧抓受资助学生是医学生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经济保障为基础,价值引领为核心,构建发展支持为支撑的立体式具有中医药高校特色的三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4]
3.1依托大数据精准识别,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精准经济资助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确保精准资助的前提。中医院校应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根据校园一卡通等掌握学生在校消费、学习表现等情况,并结合对经济困难学生家访、谈心谈话等途径,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精准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和原因以精准施策。
3.2以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熏陶和引导,加强受资助学生思想价值引领
以文化人,就是指通过文化的感染、塑造,教育人、引导人。S中医药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应运用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感化作用,紧抓受资助学生是医学生的特点,通过人文精神培养和榜样教育加以思想引领。3.2.1教育内容上加强受资助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医药文化“医乃仁术”的内涵思想从古至今都对医德医风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这就说明传统中医药文化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看重,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医学实践技能,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精神,这就需要通过人文资助来实现。[5]人文资助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美的教育,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美育价值,坚持以美砺信,感恩于信,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更是医者的职业操守,对受资助学生开展诚信素养教育,纳入医德的范畴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医疗权等基本权利。此外,丰富以文育人第二课堂,举办“读经典·诵经典”等知识竞赛,中医药文化论坛、中医药名人名家纪念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资助学生的觉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3.2.2教育方式上发挥榜样激励作用资助育人中善用榜样示范法,寻求更有感染力、吸引力尤其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榜样人物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内在驱动力,如S高校宣传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天然的榜样人物。同时,发挥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由于职业认同和价值认同,同行更易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被学生内心接受,引导学生在职业和人生中走得更远。
3.3搭建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平台,促进能力提升
[6]中医理论抽象且实践性强,中医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S高校根据受资助学生特点,编印了《受资助学生个人成长手册》,引导受资助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帮助他人,增长才干,一方面,在实践中提升了对医德医技的认识;另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研究表明参加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又可以促进个人利他行为的发生,无形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可见,志愿服务活动平台的搭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是资助育人效果的深化。搭建受助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应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规范化志愿服务组织,并纳入当地志愿服务、公益服务平台,使得实践活动常态化。同时,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医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技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