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医学科研成果查询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导航 > 循证医学

救助留守儿童 广州成立“小希望之家”

发布日期:2020-05-14 16:28:53 浏览次数:

  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至留守儿童群体。近日,儿童救助机构“小希望之家”正式落户广州,并发起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分离计划”,投放“小希望救命卡”,号召全广州行动起来,为这些孩子带去关怀和温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1400万流动儿童。由于缺乏家人陪伴,发生在这群弱势群体身上的极端案例屡见报端:先天性疾病的孩子被遗弃在福利院或医院;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无处安放童年服药自杀;儿童被拐卖乞讨……“分离、伤害、伴生的虐待、遗弃和儿童的生理心理问题,后果很严重”,儿童救助机构“小希望之家”创始人陈岚说。

  据介绍,广州“小希望之家”意在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家庭提供心理、经济、医疗、法律和教育的支持。而“不分离计划”则是从解决教育入手、提供就业机会、让家庭团聚的空间入手,改变如今已经成为常态的“父母打工,遗留孩子在乡村”的理念。

  “如果能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限制,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全国范围内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那么许多父母将乐意把子女带出原籍到打工地入学就读,这将有力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人群。”广州小希望之家的合作方——最早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信孚教育集团负责人谈起“不分离计划”的初衷。

  “不分离计划”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投放“小希望救命卡”。据介绍,这张由个人或企业认捐的卡片是一张救助技能科普卡,卡上有编号,会将求助的家庭与当初的认捐者挂钩。陈岚预计,在5年内,“小希望之家”将在中国的贫困山区,投放6100万张小希望救命卡。

  据悉,目前,在贵州、河南、山西、四川、上海和南京等省市都已开设“小希望之家”,为困境中的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而即日起,广州“小希望之家”将启动公益机构的注册程序,并正式投入实际运作。

  广州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

  社会学博士 高筱晓

  评论眼:目前保护留守儿童主要有两方面努力,在流出地,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综合体系,建立专档、依托邻居、学校和村政府各方力量,拉起保护网;同时发展当地经济,把人往回拉。在流入地,促进城乡融合。以广州为例,实施积分入户制,降低入户门槛,鼓励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等。这些政策效果如何需要专门讨论,但是流入地例如广东享受了巨大好处之后,还可以做点什么呢?

  两周前,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服毒自杀。数日后,湖南界牌镇留守女童投毒杀害同班同学。这些悲剧情节不同,但是孩子们的家庭背景高度相似。

  他们只是庞大群体的缩影。根据今年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中国目前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15.1%的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4.3%的人甚至一年都没有和父母通电话一次。只要超过三个月没和父母联系,就会烦乱迷茫。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照看,暴露在高风险中。以死亡为例,过去十年,中国自杀率大幅度下降,可是儿童自杀率却在攀升,农村高于城市。除了自杀,溺水、遭下毒、火灾等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层出不穷。

  这些父母跑哪儿去了呢?根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其中将近60%流向东部地区,广东有3000万;就业分布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换句话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可能是广东人家里的保姆,是超市饭店服务员,是工厂流水线女工,是建筑工人、送水工……毕节自杀孩童的父母事发时,均在广东务工。城里人工作繁忙,生活成本高。多亏这些进城的父母,我们得以保持工作生活平衡,获取相对便捷的服务和产品,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改善了经济收入的同时,却有一些人付出了婚姻破裂、亲子分离、工作生活失衡的代价。

  如今又近暑假,每年都有大量的“小候鸟”,从各地飞来广东,飞来广州。

  目前保护留守儿童主要有两方面努力,在流出地,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综合体系,建立专档、依托邻居、学校和村政府各方力量,拉起保护网;同时发展当地经济,把人往回拉。在流入地,促进城乡融合。以广州为例,实施积分入户制,降低入户门槛,鼓励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等。这些政策效果如何需要专门讨论,但是流入地例如广东享受了巨大好处之后,还可以做点什么呢?

  一是充分重视打工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公众很容易谴责留守儿童的父母,归咎他们顾着挣钱,对子女冷漠不关爱。而且研究发现,相较之下妈妈不在身边的儿童心理状况更差,因此外出打工的妈妈更容易成为谴责对象。但是,大家很少倾听留守儿童爸爸妈妈的看法和经历。从调研情况来看,新一代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她们不仅决定自身去留、婚姻续存,还操办家中大事,比方是否送孩子读书、要不要当地建房买房、要不要带孩子进城。因此,打工妇女常回家看看,对维系和重建家庭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鼓励雇主给予女性员工适当的探亲假和补贴,在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免费课程和设备,方便她们与家人保持日常联系,将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充分利用广东发展公益组织的土壤。除了强调城乡融合之外,要善于发现打工父母自身发展起来的一套应对生活工作矛盾的方法,提供资源培育成公益组织,复制推广经验。以广州为例,已经建立了打工妈妈互助中心,专门为周边外来务工家庭提供庇护,也为他们的随迁孩子提供托管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广州、广东政府窗口部门的服务优势。目前主管部门已经为外来务工人员制作生活指南,能否将广东各地服务外来工群体的公益组织的信息和服务类别,同样列入生活指南中,在他们的老乡群里传播。类似的,能否从全国各地留守儿童的悲剧中归纳出预警信号,以通俗易通的方式编入指南中,让父母和亲友们及时察觉呢?

  如果坚信父母的看护无可替代,是保护留守儿童的最好方式,那么我们要善于从打工父母中寻找智慧,吸取教训。广东过去30年一直是农民工流入的大省,千万农民工在此长期生活工作,一定积累出大量的案例和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