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忠:救死扶伤不改初心 探索医学前沿技术
发布日期:2020-05-13 16:29:02 浏览次数: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条格言犹如人生信条一般刻在肖忠的心中。肖忠说,在救死扶伤的紧迫感中,他能体会到工作的最大价值。
在大学选择医学专业时,似乎已经注定了肖忠忙碌的一生。1982年从武汉医学院(如今的同济医科大学)毕业,他来到青海支边。辗转多年,他和夫人来到中山从医,一晃又是20多年。
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肖忠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了小榄医院急诊科的工作作风,创建急诊科医生“24小时应急、弹性排班”等多条急诊制度,并且潜心研究医学界各种新技术新项目。
开创小榄医院急诊科新貌
深夜里,一辆急救车呼啸而至,急刹车停在小榄医院。急刹车扬起的灰尘并未影响白衣天使们急促的脚步,坐诊急诊科的肖忠急忙放下手中记录本和笔,带领几个男医师急忙跑到救护车旁,帮着急救人员抬着担架进入到急诊室……
回忆起以前坐诊急诊科时的情景,肖忠记忆犹新:“遇到危重病人加上人员不够时,医生常常会主动出来帮忙抬病人;夜班常常通宵达旦,诊治上百个病人;休息时接到应急电话,又得迅速返回医院加班、抢救病人。”
大学毕业后,肖忠先响应国家号召,去了遥远的青海支边,在条件较为恶劣的青海一呆就是9年,并在那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就在肖忠爱情事业皆风生水起之时,远在家乡湖南益阳的亲人身体抱恙,肖忠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在当地一家医院工作。
“在这四年间,不断听到身边亲友谈起,广东沿海地区发展快,用人制度好。”当时,在当地办个手续都要很长时间,肖忠由此决定:南下寻梦。
“当初刚来到中山,就觉得这个城市环境好,待遇不错,并且在用人制度上很开放,基本上是‘谁行谁上’。”到中山后,肖忠在小榄医院急诊科工作,并由此改变了小榄医院急诊科工作作风,并打破了急诊科从未获过先进的先例。
当上急诊科主任的他,制定急诊科“弹性换班”、“24小时应诊”、“5分钟出车”、“主动出诊”等多条制度,加强急诊科医生专业素质的强化培训,并且经常实行急救演练。经过多番努力,小榄医院急诊科面貌焕然一新,成功抢救过许多危重病人,受到该镇政府充分肯定及患者好评。
退居二线仍坚持创新研究
2003年2月,肖忠被调到博爱医院,通过竞争上岗又当上了博爱医院急诊科主任。如今年过五旬的肖忠已退居二线,但并未阻碍肖忠医生对医学创新研究的热爱。在诊断急性腹痛方面,肖忠大胆创新,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一种新的诊断思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造福病人。肖忠告诉笔者,关于这个方法的研究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估计两三年内会有较大突破。”
“其中喉罩在院前的急救应用,是我十几年前就开展的项目,获得了博爱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肖忠讲起曾经的荣誉,不禁露出自豪的微笑。
说到医学新技术的创新,肖忠轻车熟路。刚到博爱医院时,他就已经着手探索新技术。据其介绍,他在博爱医院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不少项目获得市级奖项。目前,他不但获得过2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还发表过30余篇医学论文、参与编写2部医学专著,并获得中山市卫生局、中山市红十字会颁发中山市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工作先进个人奖,中山市人民政府颁发中山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30多年的从医经历,肖忠从未想过换行。“从医者就是救死扶伤者,当病人离去时,无奈和悲伤也在他们的心间蔓延,当看到新生儿发出第一声啼哭时,他们的喜悦不会比家属少。”他说,“我在医生这条路上走了30多年,深知我们的喜怒哀乐和病人及病人家属是一样的。医者父母心,每个医护人员都希望自己的病人能够治好,我们自己也有成就感;当病人离去我们心情也很沉重。所以,我希望医护人员和病人多点信任和沟通。”
在大学选择医学专业时,似乎已经注定了肖忠忙碌的一生。1982年从武汉医学院(如今的同济医科大学)毕业,他来到青海支边。辗转多年,他和夫人来到中山从医,一晃又是20多年。
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肖忠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了小榄医院急诊科的工作作风,创建急诊科医生“24小时应急、弹性排班”等多条急诊制度,并且潜心研究医学界各种新技术新项目。
开创小榄医院急诊科新貌
深夜里,一辆急救车呼啸而至,急刹车停在小榄医院。急刹车扬起的灰尘并未影响白衣天使们急促的脚步,坐诊急诊科的肖忠急忙放下手中记录本和笔,带领几个男医师急忙跑到救护车旁,帮着急救人员抬着担架进入到急诊室……
回忆起以前坐诊急诊科时的情景,肖忠记忆犹新:“遇到危重病人加上人员不够时,医生常常会主动出来帮忙抬病人;夜班常常通宵达旦,诊治上百个病人;休息时接到应急电话,又得迅速返回医院加班、抢救病人。”
大学毕业后,肖忠先响应国家号召,去了遥远的青海支边,在条件较为恶劣的青海一呆就是9年,并在那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就在肖忠爱情事业皆风生水起之时,远在家乡湖南益阳的亲人身体抱恙,肖忠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在当地一家医院工作。
“在这四年间,不断听到身边亲友谈起,广东沿海地区发展快,用人制度好。”当时,在当地办个手续都要很长时间,肖忠由此决定:南下寻梦。
“当初刚来到中山,就觉得这个城市环境好,待遇不错,并且在用人制度上很开放,基本上是‘谁行谁上’。”到中山后,肖忠在小榄医院急诊科工作,并由此改变了小榄医院急诊科工作作风,并打破了急诊科从未获过先进的先例。
当上急诊科主任的他,制定急诊科“弹性换班”、“24小时应诊”、“5分钟出车”、“主动出诊”等多条制度,加强急诊科医生专业素质的强化培训,并且经常实行急救演练。经过多番努力,小榄医院急诊科面貌焕然一新,成功抢救过许多危重病人,受到该镇政府充分肯定及患者好评。
退居二线仍坚持创新研究
2003年2月,肖忠被调到博爱医院,通过竞争上岗又当上了博爱医院急诊科主任。如今年过五旬的肖忠已退居二线,但并未阻碍肖忠医生对医学创新研究的热爱。在诊断急性腹痛方面,肖忠大胆创新,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一种新的诊断思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造福病人。肖忠告诉笔者,关于这个方法的研究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估计两三年内会有较大突破。”
“其中喉罩在院前的急救应用,是我十几年前就开展的项目,获得了博爱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肖忠讲起曾经的荣誉,不禁露出自豪的微笑。
说到医学新技术的创新,肖忠轻车熟路。刚到博爱医院时,他就已经着手探索新技术。据其介绍,他在博爱医院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不少项目获得市级奖项。目前,他不但获得过2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还发表过30余篇医学论文、参与编写2部医学专著,并获得中山市卫生局、中山市红十字会颁发中山市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工作先进个人奖,中山市人民政府颁发中山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30多年的从医经历,肖忠从未想过换行。“从医者就是救死扶伤者,当病人离去时,无奈和悲伤也在他们的心间蔓延,当看到新生儿发出第一声啼哭时,他们的喜悦不会比家属少。”他说,“我在医生这条路上走了30多年,深知我们的喜怒哀乐和病人及病人家属是一样的。医者父母心,每个医护人员都希望自己的病人能够治好,我们自己也有成就感;当病人离去我们心情也很沉重。所以,我希望医护人员和病人多点信任和沟通。”